诸葛恪微微一笑,脸上露出自信满满的神情,他缓缓说道:“我父亲知道该侍奉谁,而我叔父却不知道。”此言一出,朝堂上先是一片寂静,仿佛时间都凝固了一般。紧接着,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,群臣们有的捂着嘴偷笑,有的则放声大笑,笑声在朝堂中回荡,久久不散。他们在笑诸葛恪的狡黠,也在笑这个回答的巧妙。这个答案既夸赞了自己的父亲,又隐晦地表明了诸葛家族对东吴的忠诚,同时还不着痕迹地贬低了蜀汉一方,实在是高明至极。
孙权更是笑得前仰后合,他没想到诸葛恪会如此回答,这个答案完全出乎他的意料。他一边笑,一边不住地点头,心中对诸葛恪的机智和应变能力大为赞赏。他深知,这个年轻人绝非等闲之辈,日后必成大器。
第三章:少年成名
诸葛恪的这次精彩回答,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,在东吴掀起了轩然大波。下朝后,群臣们纷纷走出朝堂,一路上都在谈论着刚才朝堂上的那一幕。许多大臣纷纷前来与诸葛恪攀谈,称赞之词不绝于耳。
“恪儿啊,你今日之答,真乃妙哉!”一向严肃的张昭也忍不住对他刮目相看,他拍着诸葛恪的肩膀,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,“老夫在朝堂多年,还从未见过如此巧妙的回答,你年纪轻轻,便有如此才智,他日必成大器啊!”
诸葛恪谦逊地回应着各位大臣,他微微躬身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,口中说着一些自谦之词,但心中却暗自得意。他知道,自己今日的表现已经在东吴的朝堂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,自己在东吴的名声将会更加响亮,而这也将为他的仕途铺平道路,他将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,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。
第四章:家族的期望
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,诸葛恪回到家中。府中一片宁静,仆人们见他回来,纷纷上前请安。诸葛恪挥了挥手,示意他们退下,然后径直走向书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