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着谈情说爱,谁来照顾家里的老人?谁来教育下一代?”
她的话像是一阵冷风,吹散了现场的温馨气氛。年轻人们面面相觑,有的红着脸低下头,有的则悄悄离开了。母亲却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辞有多么严厉,她依然坚定地站在那里,维护着她所坚信的价值观。
尽管如此,我逐渐理解到,母亲的转变并非仅仅是因为生活压力所致,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她对自己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认知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中国正经历着改革开放初期的巨大变革。社会风气逐渐开放,但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,尤其是在农村和小城镇,对于女性的期望大多集中在家庭角色上。然而,在这个看似平静的时代背景下,我的母亲却怀揣着一个不平凡的梦想——成为一名教师,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母亲出生于1975年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,位于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县城。家里有四个孩子,她是老大,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。尽管家境并不富裕,但父母坚信教育能够改变孩子的未来,因此非常支持孩子们的学习。不过,这种支持在那个年代对于女孩子来说并不常见。
求学之路的起点母亲的小学生活是在村里的简陋教室里度过的。学校条件艰苦,冬天没有暖气,夏天蚊虫肆虐,但她总是坐在最前排,眼睛紧紧盯着黑板,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。放学后,她还要帮家里干农活,照顾弟妹,但这些都没有动摇她对知识的渴望。
到了中学阶段,母亲面临着更大的挑战。为了上学,她每天需要步行几公里山路去镇上的中学。早晨天还没亮就出发,晚上回到家时已经疲惫不堪。尽管如此,母亲从未抱怨过,反而更加努力学习,成绩一直名列前茅。
高考是中国学生人生中的一道重要门槛,尤其对于母亲这一代人来说更是如此。那时的竞争异常激烈,录取率极低。母亲知道,如果想要走出山村,实现自己的梦想,就必须在这